石油一词最早的出处港股配资,来自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《梦溪笔谈》,书中对甘肃一带的石油有极为详细的记述。由此可见,早在千年前我国人就已经认识到石油的存在并有过系统的观察。
在新中国成立之前,大家普遍把我国称作“贫油国”。除了甘肃玉门近些年有几口小油井外,国家和百姓日常所需的油,大多需要从国外进口。可以说,国内的油源储量远不能与需求相匹配。
上世纪三十年代,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扩大在东北的势力,早已把开发资源作为长期目标。为了逃离资源匮乏、地震多发的本土环境,日本政府把开发满洲列为重要国策,成批派出开拓团和工程技术人员来到东三省,着手找矿、找石油。松嫩平原一带的水洼在飞机侦察下偶有油花,这让日本人看到了理论上的“油田”线索,于是他们在方圆数百公里的范围内展开钻探,但结果并不乐观,几乎没有钻出一口像样的油井。
展开剩余64%不甘心的日本人还请美国人来帮忙。洛克菲勒旗下的标准石油公司的技术人员来了,他们在大庆周边、辽河等地蹲点工作了一段时间,最后摇头说东北并没有他们认知中的“大油田”。不过这批洋人也留下一条重要信息:以当时他们的钻探标准,打到地下三千米并不困难。大庆的主油层大多在地下约1200至1500米深处。这一发现让他们震惊:储量似乎很大、油质也很好。国界与政治的原因,他们没有把这一秘密公之于众,尤其是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国际环境下,伪满洲国及其援外机构并不被大国所承认,更不愿让日本人知道这条潜在信息。换言之,美国人眼中也存在未来在松嫩平原进一步开发石油的可能性。至于辽河地区的大油田,标准石油公司可能并未掌握全部情况——那里油藏的深度可能达到数千米,可能远比他们在东北地区实地察觉的要深,也许还存在未被勘探出的资源。
无论原因如何,这些曲折的经历其实为中国保留了一笔宝贵的财富。历史研究显示,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石油的文明之一。大约三千年前的《易经》就有“泽中有火”的记载,说明石油天然气在湖泊、池塘等水域表面出现并能点燃。最早记载石油产地的古籍,是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所写的《汉书·地理志》,文中提到“高奴县有油水可燃”,大致位于今天的陕西延安一带,并明确指出石油可以燃烧。
汉代以来,中央政府对石油的需求也有体现:朝廷规定每年上贡110斤“高油”以备使用。早在秦汉时期,秦朝就已经把石油用于宫灯等照明场景,例如咸阳宫中的“大雁灯”,设计巧妙,油藏在雁腹里,眼睛里还藏着棉线,能提供相当持久的光源。除了照明,石油也被用来润滑马车的轴承。后来人们还学会把石油加工成油漆,涂在皮革制品上以防腐防水。
这段历史说明,石油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技术价值,既是照明与润滑的关键资源,也在防腐、防水等领域发挥着作用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