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人日报-中工网记者 陈华专业配资平台
在池州学院的“漆艺文创工坊”里,三年级学生叶嘉美同学正专注于一幅漆画创作。指导她的不仅有专业教师,还有安徽省漆画非遗传承人。她的作品草图,即将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转化为文创产品。令人惊讶的是,这间教室不仅是工作室,还是艺术俱乐部课堂、社团活动基地、艺术工坊,甚至承担着中小学美育实践课——小小空间,竟能“一键切换”七种功能。
这正是池州学院“七维一体”艺术俱乐部制改革的缩影。面对美育资源分散、实践不足的痛点,学院以“一间教室,七维功能”为突破口,打造出集“艺术俱乐部、专业工作室、艺术工坊、社团实践基地、非遗大师工作室、校企(校地)合作基地、中小学美育基地”于一体的育人新生态。
漆画大师范福安的工作室既是技艺传承地,也是学生设计课的实践场。学生创作的傩戏面具文创产品,直接摆进校企合作的景区商店。学院依托非遗大师工作室为非遗项目注入了持久的青春活力,也为漆艺、东至花灯舞的创新发展拓宽了思路。
结合“七维一体”育人新模式及教育部美育浸润行动要求,池州学院利用艺术专业优势,与周边学校共建中小学美育基地。加强与教体局等教育机构的合作,组织高校学生与中小学学生开展艺术交流,为中小学提供艺术课程教学和活动指导,提高高校学生艺术教育教学能力。中小学美育基地嵌入教室,大学生化身“小老师”,带领周边10所乡镇学校的孩子体验剪纸、农民画。非遗传承不再曲高和寡,变成触手可及的生活艺术。
这种“空间融合+功能复用”的模式,有效破解了资源分散难题。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院长魏鸿飞说:“七维一体”的核心是让每一寸空间都流动起来,让每一次学习都连接真实世界。
其实,改革并非物理空间的简单叠加,更构建了浸润式美育课程链。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的推进,美育2.0理念应运而生,强调从“艺术应试教育”向“素养能力教育”转变,聚焦于学生艺术教育核心素养的提升。
池州学院建立“必修+选修+实践”美育课程群,覆盖全体学生,强化审美认知,从《音乐鉴赏》《AI智能设计》到《非遗彩绘》,57门课程覆盖全校非艺术生。选课系统支持“一人一课表”,实现个性化成长。
“美育不是飘在天上的云,而是扎根大地的树。”池州学院副院长路广宏如是说。当非遗传承遇上现代设计专业配资平台,当企业真题搬进大学课堂,当大中小学生执手共绘一幅画——池州学院以“七维一体”的创新实践,让美育真正成为滋养心灵、赋能社会的澎湃活水。
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