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乡愁?台湾作家余光中在他的诗《乡愁》中深刻描绘了离别母亲时的那份刻骨铭心的思念中国股票网,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。乡愁,往往是一种对亲人的深深眷恋,是对故乡与儿时美好回忆的无尽追溯。即使我们从未离开过家乡,乡愁依然存在,它是那些无法回到的旧时光,是那些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,再也无法复原的过去。
当我们回到家乡,走进曾经熟悉的田野,看到依旧屹立的古老建筑,不论它们是几百年还是几十年的历史,总能唤起我们对往昔岁月的回忆。
在四川泸州纳溪区护国镇的绍坝,有一座特别显眼的土碉楼。这座土碉楼的黄土色外观与现代的景象格格不入,但它那鲜亮的黄色却时刻提醒着我们:它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。
展开剩余73%这座土碉楼便是刘氏庄园,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“刘金娃儿大房子”。
时光回溯到清朝末年,叙永县的马岭刘家是一个富足的小康家庭,刘家有个男孩,本该是全家喜庆的时刻,却因为孩子体弱多病,令父母忧心忡忡。若非家境富裕,常年依赖中药调养,恐怕这个孩子连长大成人都成问题。乡邻们戏称他是“用金子养大的”,因此他得了个“刘金娃”的外号。
那个年代,许多人都信奉算命和风水,刘家也不例外。根据八字命理,刘金娃的父母请来风水师和算命先生,建议他们为刘金娃挑选一位年纪比他大的妻子,而这位妻子最终是黄家山的黄宝珍,年仅十五岁便嫁入了刘家。
黄宝珍成了刘家媳妇后,确实展现出她卓越的才能,她不仅精明能干,而且持家有道。21岁时,她已经开始管理家族的生意。她勤劳节俭,立志把家族事业做得更好。宣统元年(1909年),黄宝珍开始修建这座大房子,建筑面积超过3300平方米,基石深达十多米,露出地面的墙基有7米多高。整个建筑采用土石结构,其中最大的一块基石需要24人才能抬起。墙壁厚达80公分,几乎是普通土墙的两倍厚。修建这座房子的时间长达三十多年,期间还建起了一座五层楼高的正屋,总建筑面积超过400平方米。至今,无人知道这座房子花费了多少巨资,除了黄家的老太君和管家,其他人对此一无所知,成为了一个谜。
而“刘金娃”这个外号,除了和小时候的医药费有关,还有更深的含义。据说,刘金娃家有两个地方,一个是在叙永江门的马岭,另一个则是在纳溪绍坝。他在这两个地方拥有超过6000亩的土地,年收三千多石谷子。按当时的计量单位,一石约等于28公斤,而根据民国时期的计算方法,一石为100斤,意味着他每年收获的谷子大约为30万斤。在那个年代,刘金娃的家族无疑是当地的土豪级人物。
为什么要选择在绍坝建房?据说,黄宝珍请了多位风水先生来勘探,大家一致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。风水师们推测,绍坝的山脉走向和水流汇集的方位,能吸纳大地的能量,成为生财的宝地。绍坝的布局被形容为“狮子山上,七星盖顶,青龙望日月,白虎飞凤展翅”,堪称一块吸金不止的风水宝地。
风水学虽让人难以完全理解,但不得不承认,这座房子直到今天依然屹立不倒。尽管如今的碉楼已经显得有些荒废,但它仍是当地历史遗产的一部分。若能看到更多类似的土碉楼连成一片,想必会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景象。
今天,我们看到的这座土碉楼,最初建造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土匪侵袭。如今,它已经成为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遗址。若这些土碉楼能够组成一个聚落,或许它将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,带领我们穿越时光,回到那个充满传奇与故事的年代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